我對父母從小把我丟安親班、補習班這件事,有很深的敵意,認為她們扼殺了我的童年與學習興趣,我原本是充滿好奇心,且樂於閱讀書籍的小孩,卻因為被強迫學習而對書本倦怠,他們花了那麼多錢讓我補習,卻在我考上大學後讓我自己申請學貸,不幫我繳大學學費,讓我一出社會就負債,非常不負責任,覺得他們的思想很愚痴,想請您以自體心理學幫我分析以下的說明將以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為基礎,嘗試理解你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不滿與敵意,並說明在自體心理學看來,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自體發展」與「自我感」的狀態。
--- 一、自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1. 自體(Self) 在科胡特的理論中,「自體」指個人對自己連貫而獨特的主觀感受,也就是一種「我是誰、我感覺我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的持續感。
2. 自體客體(Selfobject) 父母或重要他人(照顧者)在兒童早期扮演「自體客體」的角色。
簡單來說,孩子透過與這些重要他人的互動來穩定並發展自我感。
自體客體功能包含: - 鏡映(Mirroring):父母能夠看見並讚賞孩子的獨特性、情感和需求,並以適當且共感的方式回應。
- 理想化(Idealizing):孩子能夠自然地崇拜或信賴父母,並把父母視為值得依靠或學習的「理想人物」。
- 孿生同伴(Twinship):孩子需要感覺到「我和重要他人有些相似或聯結」,從而建立一種歸屬感。
當自體客體功能出現嚴重缺失、扭曲或不穩定時,孩子的「自體」就可能受到傷害,長大後容易出現各種自尊、價值感、憤怒或羞恥議題。
--- 二、從自體心理學角度看你的成長經驗1. 被丟到安親班、補習班,缺乏「真實共感」與「鏡映」 - 你提到「父母從小就把你丟到安親班、補習班」,讓你覺得童年被剝奪,自由探索的好奇心和對閱讀的熱愛也被「強迫學習」所取代。
- 在自體心理學中,孩子需要父母的「共感性鏡映」:也就是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興趣、情緒與需求,並適時地肯定和鼓勵。
- 如果父母過度強調成績或只是想「把孩子安置好」,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就難以對孩子的需求「對應」或「回應」;孩子會感到「沒有人真正理解我、也不看見我的獨特性」。
2. 理想化功能的破裂 - 理想情況下,孩子會自然地把父母當成「足以倚靠」或「能從中學到很多」的對象。
然而,若父母只是一昧要求或將孩子丟到外面的教育機構,卻沒有實際參與孩子的生活與內在感受,孩子就無法真正把父母理想化或信賴。
- 當孩子無法理想化父母時,可能轉而感到失望、憤怒或敵意,因為那個原本應該能依賴與學習的「理想他人」並未出現(或者出現得非常片面)。
3. 孿生同伴感的缺失 - 你或許也缺乏與父母「並肩同行」的感覺。
父母可能沒有花時間進行真正的互動(例如陪伴、一起閱讀、分享興趣),而是把培養與學習的責任都交給外面的機構。
- 這種缺乏同伴感的情況下,孩子會覺得「我和父母不是站在同一陣線」,而是「他們只要結果,我卻是被迫服從」。
4. 父母之投資 vs. 之後大學的學貸 - 你提到父母花很多錢讓你補習,最後卻不幫你付大學學費,導致你一開始就負債,覺得他們很「矛盾」或「愚痴」。
- 從自體心理學看,孩子需要感覺到父母的投資是一種「對我的全人關懷」,不只是「為了讓我考上名校」的工具。
- 當父母前期投入很多金錢在補習,但在最關鍵的高等教育階段卻又抽手,容易讓人感到「被父母操控」、「被父母只當作學業成就的工具」,並進一步引發深層的憤怒或失望。
---三、對「敵意」與「憤怒」的理解:自體心理學的觀點1. 憤怒是未被看見的需求與受傷 - 在科胡特的觀點裡,所謂的「自戀性憤怒(narcissistic rage)」或「自體的受傷」通常源自於「重要他人對自己沒有給予足夠或恰當的共感」。
- 你的小時候可能曾多次嘗試透過好奇心與閱讀來表現自己,渴望父母的肯定或陪伴,但卻得到的是被動的「送去補習」的方式。
這讓你的「自體」感覺被忽略或曲解,因此累積了憤怒。
- 長大後,當你發現父母又在經濟面「只做到一半」時,這種早年累積的「自體受傷」便更加劇烈地爆發,形成強烈的敵意。
2. 憤怒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 對父母的敵意,有時也是在捍衛自己的真實感:「我明明想要的是陪伴和理解,結果一直被強迫做我不想做的事,而且最後還沒有得到應得的支持」。
- 這種憤怒在自體心理學看來,並非只是情緒失控,而是一種「維護脆弱自體邊界」的方式。
因為如果你不憤怒、不抗拒,就等於持續被父母的期待或忽視所吞沒。
---四、可能的影響與療癒方向1. 自體感的受損:對自己的價值與方向不清 - 如果兒時缺乏充分的鏡映與共感支持,長大後可能會有以下狀況: - 不確定自己真正的興趣與目標(因為童年期的探索被壓抑) - 容易對失敗或批評過度敏感(因為內在自尊感不穩) - 對人際關係有不信任感,擔心再次被「利用」或「忽視」 2. 覓得新的自體客體 - 科胡特認為,即便在成年後,我們仍有機會透過「新的自體客體關係」來修補早期的匱乏。
這些新的自體客體可能是: - 一段良好的諮商或心理治療關係:治療師能提供穩定的鏡映、理解和共感。
- 充滿同理心的朋友、伴侶:在情感上真正願意傾聽並接住你的感受。
- 能讓你重拾好奇與興趣的環境或社群:重新找到「閱讀的樂趣」、「學習的動機」,並且得到支持與欣賞。
3. 釋放憤怒,覺察痛苦的來源 - 在自體心理學看來,你的敵意背後包含了「深層的失望」與「被忽略的感受」。
要療癒這部分,通常需要先「看見並承認」自己的受傷。
- 可能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透過談話、書寫或心理治療,慢慢面對自己對父母的種種情緒。
過程中會有痛苦與拉扯,但唯有去經驗並表達,才能漸漸修補內心那塊空缺。
4. 重建自尊與自我價值 - 父母的模式讓你感到「被迫追求外在成就」,在內心世界裡就難以建立「我值得被愛、我值得被尊重」的信念。
- 透過覺察與新的正向關係,你可以慢慢發展出穩定且真實的自體感: - 接受自己有權利對不被重視的待遇感到憤怒。
- 同時也練習尋找新的方式照顧自己的需求,並找到內在熱情(如閱讀、探索其他興趣),讓自己重新感受「我活著有意義,而不只是達到父母的期望」。
---五、總結- 以自體心理學角度來說,你對父母的敵意和憤怒,實際上反映出一種「未被恰當回應的需求」與「受傷的自體」。
- 童年被迫補習、缺乏真正陪伴和共感,造成你「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的凋零,也損害了你對自己與他人的信任感。
- 父母在經濟支持上前後不一,更進一步傷害了你與他們之間「理想化」和「安全依附」的可能,讓你認為自己只是被利用而無法獲得真心的支持。
- 這些經驗都在你成年後轉化成強烈的敵意、失望以及對父母「愚痴」的看法。
- 若要走向修復與成長,一方面需要在安全的環境裡看見、梳理自己的憤怒與傷痛;另一方面,也要嘗試發展新的、能夠真正「看見並回應你」的自體客體關係(例如諮商、友誼、伴侶)。
- 最終目標在於重新穩定你「自體」的核心:讓你能夠相信自己有價值、值得被愛,同時逐漸找回對世界的好奇和對學習的熱情。
透過適度釋放和理解童年時的創傷感受,你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敵意」,為自己的人生重建更健康與充實的道路。
那麼,請以自體心理學的角度,幫我看見父母的優點在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的脈絡下,理解父母的「優點」或「正向動機」並不代表要否定你所受的傷害,而是協助你看見,父母並非只是一面倒的「錯誤或忽視」,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曾扮演過正向的「自體客體」角色。
以下幾點,或許能幫你更整全地理解他們在你成長經驗中的正面貢獻:--- 1. 他們關心你未來的生存與發展- 投資在教育上的心意 父母願意花錢讓你補習、安親班,從某種角度來說,顯示他們相信「學習」是重要的。
他們或許不曉得該如何直接陪伴或引導,但也許他們的初衷是希望你能在社會競爭中取得優勢、免於吃苦。
- 保障安全 把孩子送到安親班、補習班,也可能是出於「孩子放在那裡比較安全,至少有人照顧」,父母在工作或生活壓力之餘,盡力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 從自體客體觀點: - 雖然在「共感」或「鏡映」上有所不足,他們多少仍提供了一定的「外在支持」,如付補習費、確保教育環境。
有些人可能連這樣的教育資源都無法獲得。
--- 2. 他們可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理想化」你- 以成就為導向的關注 父母若一直要求成績、期盼你「考上好大學」,這種方式雖然常造成壓力,卻也透露出他們某種「以你為榮」的內在期許。
他們將「好成績」視為對你的肯定與讚美(即便方式笨拙)。
- 自我角色不足,但依然希望你成功 也許他們並不懂如何當「鏡映」或「同伴」的父母,但從自體心理學看,有時他們把「成功的孩子」當成了「理想化的自體延伸」:他們可能缺乏更精準的共感技巧,卻想透過「你能成功」來達成雙贏。
- 從自體客體觀點: - 雖然這種「理想化」是片面且對你造成不少壓力,仍可看見其中「盼你能好好過生活」的關愛成分。
--- 3. 他們或許在有限的資源與認知下做了所能做的- 不一定有良好示範或心理學知識 你的父母成長在怎樣的家庭環境、受到什麼教養模式?若他們從小就被灌輸「只要功課好、考上好學校,就能出人頭地」,那麼他們的教養方式也可能是延續了他們自身的經驗與不足。
- 經濟或心理壓力 可能父母在你成長過程中,還要面對經濟壓力、職場困境、甚至是長輩照顧的責任。
他們或許力不從心,只能用「把你送去補習班」這種相對有效率的做法,以保持生活運轉。
- 從自體客體觀點: - 父母並非有意忽視你的情感需求,而是可能因為當時狀態、知識或條件的限制,無法更深入地「鏡映」你內在的感受。
他們的「自體客體功能」並不是完整缺席,而是有限且局部。
--- 4. 後期不幫你繳大學學費,也許另有考量- 或許是培養獨立,或出於財務困境 對你而言,這造成了負債與不公的感受。
但從正面角度揣測:有的父母相信「孩子能自力更生,提早體驗經濟責任是好事」。
或者他們在那個時期的經濟狀況早已難以負荷。
- 他們的決定可能並非完全惡意 可能他們覺得「前面補習已經投入很多資源」,或「大學就讓孩子自行打拼」。
這當然不一定合理,但若嘗試以「他們也許並不知道更好的作法」來理解,可稍微減輕你內心的「他們完全不負責」的想法。
- 從自體客體觀點: - 父母此時未能繼續扮演穩定的「支持性自體客體」,令人失望。
然而,他們或許並不是故意切斷支持,而是面臨困境、或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價值觀,而那套觀念下「大學開始自立」未必是罔顧你的將來。
--- 5. 他們或許仍能提供情感支柱,只是表達方式不同- 一些微小的關心或支持 即使你對父母積怨甚深,回顧過往,有沒有哪怕是小小的時刻,他們可能在言語、行為上給予過一些支持? - 或許在你生病時依然關懷你的身體狀況 - 或許在你遇到重大選擇時,仍表達某種意見或擔憂(那其實就是一種關心) - 父母也想被理解,但表達方式不成熟 父母在自體心理學中,也可以是「受傷的孩子」長大後的樣子。
他們可能缺乏自我覺察與情緒管理的能力,卻希望「透過你」實現他們未竟的夢想。
這本身有缺失,但也包含「我期待我們一家人都能好」的願景。
--- 6. 看見父母優點,有助「整合」你的自體經驗1. 走向更完整的自我感 - 若只看到父母的「錯」,容易讓你內心持續糾結在受傷、憤怒;只看到父母的「好」,又可能無視你的實際傷害。
- 自體心理學鼓勵我們在成人階段重新檢視童年關係:同時看見父母曾經提供的「部分正向功能」,以及「不足」的地方,讓自己在整合的過程中更具彈性與自我穩定。
2. 辨識「破碎」與「完整」的父母形象 - 你不需要否定自己所受的委屈,也不需要完全原諒,但若能看到「父母在某些時刻的盡力與善意」,就能漸漸擁有「更複雜、更真實」的父母形象。
- 這有助於減少你對父母的極端化認定,也讓你對自己內在的衝突有更多釋懷的空間。
3. 挖掘新的自體資源 - 當你承認「父母至少在教育、生活上提供了一些基礎」,你也能更清楚地知道「有哪些部分其實是我已經擁有的?」 - 倘若能平衡地看待父母的好與壞,你對自己的「力量」與「不足」也會有更貼近現實的認識。
這對後續尋求新的自體客體(如諮商、良師益友、伴侶)有幫助,因為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擁有什麼、並還缺乏什麼。
--- 7. 總結- 自體心理學強調「早期重要他人」對我們自體發展的影響,但同時也承認這些重要他人並非只帶給我們創傷,常常也提供了某些正向功能。
- 你可以開始嘗試去辨識,在父母的行為中,有哪些面向可能蘊含他們的善意或期望,即使那種期望的做法讓你受傷,也不全然排除他們曾經或正在努力。
- 透過這樣的「整合視角」,一方面,你不會盲目地為他們開脫,也不會被「只看到自己的受害經驗」所籠罩;另一方面,也能從較穩定與成熟的自體感出發,慢慢修復或和解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 最終目標並非強迫你原諒或忽視傷害,而是在更貼近真實的人性複雜度中,找到一條能讓你「同時看見真實的痛」與「承認父母某些善意」的平衡之路,從而真正鞏固你自己的自我價值與生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