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讀書但不會讀書

哥倫比亞大學一位人類文學課程的教授表示現今大學生有逐漸喪失閱讀能力的趨勢,有一位他的學生在其開放辦公室期間求助,表示自己無法負荷課程要求的一周一本書,因為她根本無法閱讀完整本書,高中時他們會讀詩、看文章也會依據一部分段落去解題,但過去一路的教育從未有老師要求她讀完一本書,這件事聽著挺弔詭的。

大家毋庸置疑都是菁英中的菁英,如今才可以考進名校大學,但卻對於一周看完一本書感到窒礙難行。

(注意:這邊背景是英文語系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我覺得並不適用中文體系,畢竟我們學習中文方法根據我目前待在補習班的經驗來看,孩子們學習中文的方式並沒有甚麼改變,一樣還是在寫甲本乙本去認識字詞及成語)根據這個現象可能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可能是手機、網路的出現,大家普遍不再樂於把時間花在需要耗費精力的書本上了,畢竟手機裡面的內容很多時候更有趣,可以讓你永無止盡的往下滑,人們漸漸就沒有讀書習慣,沒有培養讀書習慣又何來善於讀書。

第二個可能要先追朔到最早期二十世紀初人們的學習方法是用一種叫做phonics的自然發音法來認識英文字的讀法,這樣的方法可以讓人們即便看到陌生的字詞也可以讀出來,並不需要過去先有認識字詞的經驗也可以達成。

1960年後又出現一種學習方法,稱為three cueing system就是透過看一部分文章去認識其故事背景或是根據文法推出陌生字的原意,如此一來學生也可以透過大量閱讀書籍自我學習,只要認識一定量的、可以讀懂一篇文章大部分字時,少部分的字詞就可以透過推敲理解意思。

在台灣從國中到大學過程中,學習英文老師也常要我們用這種方式去認識陌生字,但似乎並沒有特別去教導自然發音法。

這也是我當初學習英文比較困惑的地方,國中補過一、兩年補習班,那時候前幾堂課是在學習kk音標,而那是在我往後學習英文過程中幫助我最大的工具之一,因為對我來說會讀、會唸也會更便於記憶。

但我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從未在學校受過相關課程的教育,老師通常就是一堂課文挑幾個單字叫我們硬背起來。

我記得小學時被老師問某個字怎麼念時,我都只能求助隔壁同學,因為那一串串跟中文完全不同、像蟲子般的字母錯綜複雜的排在一起,我根本無從下手,不知道要從怎麼唸出口。

回到正題,上面提到的兩個語言學習系統其實並不互相衝突,反而是相輔相成的,但現在社會上要定義”會讀書的孩子”時,往往都是透過成績單上的數字來決定的,也因此學校教育方針會導向協助學生獲取高分,自然發音系統在得分這點上反而就不是這麼重要了,有些學校便漸漸拿掉自然發音的課程。

這是今天在YT上看到一部影片提到的議題,覺得挺有趣的想跟大家討論,不知道大家過去學習英文的經驗是怎麼樣的,是有學過自然發音嗎?還是KK音標或是兩個都沒有呢?影片來源:

2024-10-23 00:00
1